非遗刘家龙:300年水火龙舞动客家文化传承
欢迎您关注“方志四川”!在美丽的成都洛带,有一个流传了300余年的传奇故事,那就是刘家龙。它不仅仅是舞龙,更是承载着勤劳与智慧的文化传承。荣幸的是,我有机会采访到了刘家龙如今的负责人刘大祥,他细致地为我讲述了这段充满传奇的历史。
刘家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,从江西赣州迁入川地的客家人,作为刘邦的后代,刘家的传统与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最近几年,每年七八月,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洛带镇便会举办盛大的水龙节,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前来感受这一稀有的非遗文化。其实,洛带所说的客家龙,正是在说刘家龙。
水龙舞是刘家龙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,通常集中在夏季的水龙节。舞龙的过程是一个祭祀与狂欢交织的盛会。在过去,舞水龙有着祈雨的功能。如果遇到严重干旱,刘家人会以隆重的仪式进行祭拜,再举行舞水龙,效忠的舞者们会赤膊上阵,以一种最为传统的方式来迎接天空的降雨。刘大祥讲述了他们的祈雨仪式,搬开八角井的石头,再掏取井里的淤泥,神秘的天象总会因而有所变化。
但是,自1949年以来,舞水龙的习俗一度中断。直到2001年,龙泉驿区启动水龙节的复兴,旨在将这一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下去。经过数年的努力,水龙节已成为每年夏季的一大盛事,舞龙的技艺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与完善,舞动之时,队员们需要配合完美,才能展现出龙的灵动。
如今的水龙节,更多的是展示性质,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祈雨。当然,参与体验的游客将其视作一场狂欢。人们手拿水桶,互相泼水,而现场的气氛热烈而欢快。许多人相信,欢快的水即是运气的象征,泼得越多,来年的好运就越厚。
而在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火龙舞则是另一种热闹的景象。刘家龙的男子们在舞之前,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,用以祈求平安。过去的火龙是由刘家人亲手用竹篾制成,烟花与火光交织的现场,形成了一幅生动而热烈的画面。刘大祥告诉我,这样的传统不仅仅需要体力的付出,也还需要智慧的考验,这就如同了江湖的生存法则,舞龙者需要在眼花缭乱的场景中保持冷静,随时应对挑战。
在舞龙的技巧上,有着一整套严密的训练与口诀,刘大祥对这些细节了如指掌。更有趣的是,刘家龙与三国文化的关联也使这项艺术更具魅力。队伍在表演中的阵形,常常需要应对“破阵”的考验,举例来说,有一次舞龙的过程需要在装满水的大水缸中取出鸡蛋,这便考验了参与者的应变能力。
不可否认的是,刘家龙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旅游亮点。自1999年“洛带刘家龙”在首次亮相以来,各个节日的庆祝,可以说是备受瞩目。在2009年,它被列为省级非遗,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。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,舞火龙、舞水龙只在特定的节日进行,更多地结合了当代人的喜好与安全,彩龙舞成了迎接节日的新方式。
最终,我们寄希望于今年的活动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启发。刘家龙不仅是艺术的展示,更是百年传统的延续与创新,期待它继续带给我们壮观的魅力,以及来自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